常宁市蒲竹瑶族乡,位于常宁西南边睡山区,面积近一百平方公里,与祁阳县晒北滩瑶族乡、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、桂阳县杨柳瑶族乡山水相连,是衡阳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。
蒲竹瑶族乡原名塔山乡,人民公社化前是阳东乡和四合乡,1984年10月将原塔山乡的蒲竹、西江、松塔、高岭、茅坳五个村划出设立蒲竹瑶族乡,1995年撤区并乡,把蒲竹乡、塔山乡和国营铜钟岭林场的塔山、狮园、鳌头三个村一同合并为蒲竹瑶族乡。现在瑶族乡辖有13个村、111个村民组、1939户7686人,其中瑶族分布在10个村、20个组、380。余人,占全乡总人口的49.4%。全乡有水田3655亩,山林8万亩,荒山1.9万亩。 蒲竹山川秀丽,山高气温低,平均海拔700米高,一千多米的山峰有十处之多,闻名的天堂山主峰1265米,就位于塔山村境内。瑶汉人民在共同开发建设蒲竹的历史长河中,自然形成居住分界线,瑶族人民聚居在林区。这里群山连结,起伏绵延,衫竹万倾,势如莽莽苍海,一望无际;泉水叮咚,溪水潺潺,瀑布飞泻,水资源丰富。各条小溪在蒲竹园汇合,经祁阳县金洞白水,在语溪汇人湘江。这里盛产杉木、楠竹、油桐、药材。汉族聚居在高山中的平原,俗称为上五炯的阳山、东江、板角、鳌头、狮源等村,这里除了水田是平坦的小洞外,其余皆群山毗连,峰峦叠嶂,岩石嶙峋,曲经幽深,悬崖峭壁,地势险峻。荒山坡地上的草资源丰富,境内出产优质大米、塔山山岚茶、寥叶、药材等。 蒲竹瑶族乡是常宁瑶族聚居地,占常宁市瑶族人数70%以上,属瑶族中的盘瑶支系,自称为“勉”(瑶语),历史上迁徒频繁,吃一山过一山,生活飘泊不定,故又称为“过山瑶”。他们先民很早以前生活在长江武昌一带,瑶族流传的瑶歌“瑶人出自武昌府,分下瑶人不在山……”的歌词就可以印证。唐代已进入湖南洞庭,唐代诗人杜甫的“岁云暮矣多北风,潇湘洞庭白雪中,渔父天寒网署冻,莫瑶射雁鸣桑弓”诗句,就是对当时瑶族人民在洞庭一带生活的描写。由于战争和生活所迫,瑶族被迫全族大举南迁,该族传统的祀典还盘王愿所唱的盘王大歌“人话声声要人洞,撑船过海雾纷纷……”的歌词,是对瑶族先民过洞庭南迁湘南、广东、广西的记载。瑶族早在宋代就进入常宁,《宋史·诸蛮传》云:“……蛮瑶者,居山谷间,其山自衡州常宁、属桂阳(郡)、郴(州)连(县)、贺(县)、韶(关)四州。环行千余里,蛮居其中不事赋役,谓之瑶人”。清嘉庆《常宁县志》中记载:“县西四十里,洋泉溢口,地连溪洞,又西十里杉术堡,为诸瑶出人要路……明正德万历间,常设兵防守。”又云:“常宁瑶田,如有定赋,遂称民瑶。”这就说明,从宋代瑶民进人常宁到元、明、清代,瑶民虽然不定期过山,走了一批又来一批,从不间断地生活在洋泉、杉术以西的塔山、蒲竹山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