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以来,常宁市委党校站在新起点,确立高标准,积极谋划科研工作,打出了创新管理制度、创新课题内容、创新科研形式、创新成果运用四套组合拳,科研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变化。全年共发表论文8篇,获奖论文46篇,出版专著一部,实现了科研工作的新突破。
一是创新管理制度,促进科研工作规范化发展。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,常宁党校进一步修订了科研管理制度,出台了《中共常宁市委党校科研管理规定》等一系列科研政策,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规范化、制度化发展。一是实行经费配套制度。进一步完善科研鼓励政策,适当提高科研论文和调研报告的配套经费,加大发表在党报党刊及党校系统刊物上文章的配套经费力度,激发教研人员科研工作的热情。二是实行定量考核制度。规定每位教师的科研底线是每人每年完成1篇优质论文和1篇优质调研报告。对不同职位(职称)的教师,规定了不同的科研工作量,年初签订科研目标责任书,年终进行严格考核。未完成科研工作量的,年终奖励工资下浮30%,并不得评先评优。保证了科研任务的完成。三是改革科研方式方法。变单个的“八仙过海式”为课题组集体攻关,变“闭门造车式”为“走出去”广泛调查研究,突出了调查研究的作用。 二是创新科研选题,围绕亮点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攻关。常宁市委党校始终坚持“四个服务”的科研方向,紧密联系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从全市中心工作及当前亮点热点难点问题中选择课题,进行重点攻关。一是围绕市情做调研。今年来,我校组织力量围绕群众工作与民情台帐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政法维稳、反腐倡廉、建设文化强市、学员培训学习需求、周边县(市)级党校建设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,并形成调研报告,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肯定。全年共立结项2项,其中结项1项,新立项1项。其中,省党校系统社科规划课题《衡阳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》成功结项,谢和波同志的《试论我国信访工作的困境与出路》为新立项省级课题。二是着眼理论做科研。今年,共出版专著1部,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46篇。其中,吕云峰同志独著的《图解西方哲学故事》,由西苑出版社出版,填补了我校在专著方面的空白。谢和波同志的论文《注重县域特色,建设两型社会》,成功入选湖南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,并通报全省表彰,上报省委常委和中宣部。全年在省、市级刊物发表8篇,如吕志勇的《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创新性探索》被《湖湘论坛》刊用,谢和波的《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思考》被《求真》刊用,吕云峰的《南怀瑾谈善行与养生》被《现代养生》刊用。在市委党校理论研讨会中入选论文9篇,其中获理论研讨会一等奖1篇,二等奖2篇,三等奖2篇;在省委党校理论研讨会中入选论文3篇,其中1篇暨《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创新性探索》获二等奖;在湖南党建学会理论研讨会上,我校获一等奖5篇,二等奖6篇。我校还为常宁市监察学会撰写了大量论文,其中有5篇论文获得衡阳市监察学会理论研讨会一等奖并发表在《反腐倡廉论坛》第十一辑上。科研成果在全市遥遥领先。 三是创新科研形式,“走出去”探索科研新思路。坚持“走出去”,拓宽教师视野。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,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,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论文研讨会,鼓励教师提交研讨论文。其中,参加全省党校系统党的建设9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12篇,还为常宁市监察学会写了大量的论文,通过参会研讨,拓宽了教师的视野,提高了科研水平。 四是创新成果运用,促进科研成果进课堂、进决策。如何运用已形成的科研成果,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常宁市委党校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。一方面,力促科研成果进课堂。2011年,常宁市委党校形成了一批有相对参考价值的科研文章和调研报告。针对这些科研成果,结合常宁党校干部培训的实际需要,我们有意识的安排部分科研成果进入主体班次课堂。其中,《常宁迈进全省经济十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》、《对我国失地农民利益受损问题的制度手探析》、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创造性探索——柏坊镇群众评议干部的调查与思考》都经过反复试讲修改,进入主体班次课堂。这些课题,紧密联系常宁实际,问题找得准,对策抓得实,既有理论性,又有实践性,引起学员广泛兴趣,提高了课堂培训的效果。另一方面,力促科研成果进决策。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,是党校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。2011年,常宁党校始终围绕市委、市政府的中心工作,深入调研和科研,先后形成6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。供领导参阅,提供决策参考。引起有关领导高度重视,发挥了较好的科研咨政作用。 |